经典游戏理论解读精选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儿童游戏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由我带来这六大经典游戏理论的解读。
一、剩余精力说
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精力无目的的支出。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二、松弛说
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幼儿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在幼儿教育中,这个理论可使幼儿的生活处于动静交替、劳逸互补的有序结构中。
三、生活预备说
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在幼儿时代就要游戏,而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游戏是人和动物都有的天赋本能活动,是生物不变的本性。他认为,每个动物都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都要有一个锻炼自己生存竞争的能力,游戏是准备生存,练习本能最好的形式。他认为小狗咬着玩是为了练习猎捕的能力,小猫玩球是为了练习捕鼠,而女孩玩娃娃是为了将来做母亲和妻子。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在儿童游戏中首先见到的,是儿童不成熟的动作的反复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们在儿童游戏中还见到的,是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模仿,这些模仿中的稚拙行为,确实是一种成人活动的不成熟的形式。虽然每个儿童都有天赋的独立生存的可能性,但是这成熟的生存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先以不成熟的方式,在非正式的生存活动中进行实践。也许这就是格罗斯分析的儿童游戏的原因。
四、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游戏是复演祖先的生活史,是遗传活动的表演,游戏是重复祖先的进化过程。如孩子玩打猎游戏,就是重复原始人的生活,捉迷藏的游戏就是反映当时原始人躲藏野兽保护自己,幼儿喜欢爬树,就是重复人猿的乐趣,幼儿喜欢玩水,就是重复祖先在水中寻找食物。霍尔认为游戏就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重复人类发展的历史,幼儿游戏是种族行为的复演。霍尔把人类发展分五个阶段(从原始人至现代人):
1.动物阶段,是指类人猿阶段。幼儿表现是本能的反应,如吸吮、哭泣、抓爬、站立。
2.未开化阶段,是指靠猎取动物为生阶段。幼儿表现玩追逐游戏,丢手绢游戏和捉迷藏游戏等。
3.游牧阶段,靠游牧为生。幼儿表现出爱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的游戏,爱护小动物的游戏等。
4.农业、耕种阶段。幼儿表现为玩娃娃、玩具、挖地、挖河等游戏。
5.城市阶段,也称部落阶段。幼儿表现出小组游戏,由单个人玩发展成为一群人一起玩。
可以想象,儿童的动作表象思维与原始民族接近,其游戏行为具有原始稚拙的形态也就能够理解了,正如类似于用石块切割、用人力搬运这样的早期行为,也会出现在今天的儿童游戏中。显然,游戏的原因是为了消除那些不应呈现于现代生活中的原始本能,以便能以一种新的活动方式去取代它。
预演论和复演论是从两个相对的角度来论述游戏原因的,他们都用生存本能来作出解释,一个把游戏看成是对天赋生存本能的强化,一个把游戏看成是原始生存本能的弱化,一个把游戏看成是预演未来,一个把游戏看成是复演过去。看来,游戏一方面是对未来的预演,如那些在游戏中逐步增强的各种技能,这对未来生活有用;一方面是在复演过去,如那些在游戏中必然出现的幼稚行为,在现在和将来的成人生活中已经或将被淘汰。正是这种不断地复演过去,预演未来的一代代儿童游戏形式,勾画了一条人类社会从原始进入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轨迹。
五、生长说
美国阿普利登提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戏是生长的结果,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手段。美国奇尔摩还认为,幼儿通过游戏可以生长,游戏是练习生长的内驱力。
六、成熟说
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反对生活预备说,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表现。如运动的目标不明确,冲动、好动,对周围环境有直接的激情。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有三种欲望: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由于有童年,才会有游戏。他的理论是游戏动力理论的一种。
经典的游戏理论由于是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有着明显的从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儿童的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的缺陷;它们是主观思辩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没有真正揭示游戏的本质。但是它们却或多或少地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却又令人困惑、令人着迷的现象,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它们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究竟什么是游戏以及游戏对游戏者意味着什么是生物学所不能解释的,心理学逐渐在游戏研究中占着重要地位。
;
生物选爆发,前期很强大。初装怀特加超级杀猪加麒麟刺再补个吸血头盔。看情况先出裂魂还是屠龙,最后,出个冷魔刀和血魔剑或恶魔手套,就基本上赢了。黑怪和BOSS不要去打,至少要有屠龙和裂魂才能打死5级以下的黑怪。装备出齐后就能打巨魔电猫甚至石头了。小动物一般三叉路比较多。如果前期天赋是破击或粉碎就追着别人打,要是重踏或暴击类的技能就等到后期发挥。如果有人先到10就鼓励别人围攻他。如果装备差距太大就退了吧。针对楼主的问题最好身上带点吃树,反正吃书也不贵的,就是cd较长,最好路过一个商店就买个,7级以上就不用买了,吸血已经够了。最后提醒一下,打BOSS不会吸血的!!!纯手打楼主给点分呗
一个在达尔文被虐了无数盘的人总结的经验
头脑进化论小程序没有停止。根据相关信息查询,截止于2022年12月5日头脑进化论小程序可以正常点击进入。头脑进化论小程序是一款非常简单的手机游戏,专为玩家带来线上答题闯关赚钱模式。有了这款游戏之后,玩家可以边玩游戏边赚零花钱。头脑进化论小程序,可以看视频领取红包,看直播领取红包,签到,晒收入,邀请好友,回答优质答案都可以赚取现金红包的,可以点击APP中的任务列表领取每天的日常任务就可以获取很多现金红包的。
拓展游戏:进化论
项目学员:所有学员参与其中,扮演鸡蛋、小鸡、凤凰、大猩猩和人。
项目控制:拓展培训师要求全体人员先蹲下作为鸡蛋,相互找同伴进行猜拳,赢者进化为小鸡。赢者找小鸡同伴再猜拳,赢者进化为凤凰,猜输者退化为
前一个阶段。赢者找凤凰同伴再猜拳,赢者进化为大猩猩,猜输者退化为前一个阶段。赢者找大猩猩同伴再猜拳,赢者进化为人,猜输者退化为前一个阶段。一直进
行几分钟,直到大部分的人都进化为人,只剩余4人为止,剩余4人表演节目后进化成为人。具体操作方式:
拓展游戏:大树与松鼠
游戏步骤:
1、3人一组,2人扮大树,面对对方,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1人扮松鼠,站在圆圈中间。主持人或其他没成对的人们担任临时人员。
2、主持人喊“松鼠”,“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就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他的“大树”,主持人或临时人员就临时扮演松鼠并插到“大树”当中,落单的人应表演节目。
3、主持人喊“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就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重新组合成一对“大树”,并圈住“松鼠”,主持人或临时人员就应临时扮演大树,落单的人应表演节目。
4、主持人喊“地震”,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扮演大树的人也可扮演松鼠,松鼠也可扮演大树,主持人或其他没成对的人亦插入队伍当中,落单的人表演节目。
具体操作方式:
现在卖的应该是第四版了,这本是第二版。看过第四版的回头跟我说说看,有什么不同。
进化心理学集中讨论四个关键问题:
1/ 心理 为什么被设计 成现在这个样子?哪些过程将人类的心理塑造成当前的形式?
2/ 人类心理是 如何被设计 的?人类心理的机制或组成部分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3/ 心理的组成部分和组织结构拥有什么 功能 ?心理是被设计来干什么的?
4/ 来自当前 环境 (特别是社会环境)的输入信息,是如何同人类心理的设计特征 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可观察到的行为的?
进化 ,指有机体(生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者,没有发展出一种理论来解释生命的变化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的,以及那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比如长颈鹿的脖子)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需要一种因果机制来解释这些普遍的生物现象,达尔文提出的理论正是这样一种因果机制。
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自然选择理论 ,以及三个必要组成部分: 变异、遗传、选择(当某些遗传变异比其他遗传变异带来了更高的繁殖成功率时,自然选择就会发生)。
首先, 各种生物体在许多方面都千差万别 ,比如翅膀的长度,骨骼的大小,细胞的结构,防御能力,设计策略等等。 变异 是进化过程得以运作的必要成分,它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第二, 只有一部分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能稳定地从亲代遗传到子代身上,然后代代相传; 只有那些得以遗传的变异才能在进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
第三, 拥有某些遗传特征的生物体将会留下更多的后代 ,因为这些特征对生存和繁殖非常有帮助,这就是 选择 。
光生存还不行,还要繁殖,才能将遗传特征传给后代。所以, 差异繁殖成功率 differential reproductive success 才是自然选择导致物种进化的关键 。由于个体拥有不同的遗传特征,使得他们生存和繁殖的机会都不相同,所以也就出现了差异繁殖成功率。而差异繁殖成功率是某一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体而言的,如果某个体繁殖的后代比其他生物体要多,那么他所拥有的特征也更有可能出现在将来的后代身上。
自然选择被定义为,由于遗传变异的不同繁殖成功率,从而导致有机体的性状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首先,自然选择阐明了有机体结构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因果过程;
第二,它提出了一种理论来解释新物种的起源;
第三,它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统一到了宏大的进化之树上,同时指明了人类在这张生命谱系上的位置。
达尔文继自然选择之后,又提出第二个进化理论: 性选择 sexual selection 理论 。
自然选择理论主要集中于因生存问题而进化的适应器,而性选择理论主要关注因求偶行为而产生的适应器。性选择有两种主要的运作方式:
一种是,同性竞争 intra-sexual competition 指同一性别成员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目标在于与异性的交配机会。胜利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从而更有可能繁殖成功。
导致生物体在同性竞争中获胜的每一种特征,比如体型更大,运动能力更好等,都将通过胜利者的繁殖活动而传给下一代;那些导致失败的特征则不可能得到传递。所以说,进化,其实是因为同性竞争而导致的。
第二种,异性选择 inter-sexual selection 或者叫择偶偏好选择。如果个体拥有异性所偏爱的特性,那它就更可能繁殖成功。
如果某一性别的成员一致认为异性的某些特征正是他们想要的,那么拥有这些特征的异性更有可能获得配偶。这么看来,进化的改变之所以会发生,只不过因为被异性所看重的那些特征遗传给后代的频率更高而已。两性都有自己的择偶偏好,都在为争夺合意的异性配偶而相互竞争。
自然选择和性选择都来自一个相同的基础过程,因遗传差异而导致的差异繁殖成功率。
首先,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并不是进化的唯一原因。
有些变化是由一种叫 遗传漂变 genetic drift 的过程所导致的,遗传漂变是指群体中的基因结构发生的随机变化。而引起随机变化的原因有几种: 突变 (DNA 发生的一种随机的遗传变化), 建立者效应 (founder effect), 基因瓶颈 (genetic bottlenecks)
建立者效应,当群体中一小部分个体建立起一个新的聚居地时,新的聚居地的建立者不能完全代表原始群体的基因特征,这时建立者效应就会产生。
基因瓶颈,当群体数量急速缩减时,也许是因为随机灾难,比如地震,灾难中的幸存者只携带了原始群体中基因样本的一部分而已。
其次,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并没有任何可预见性,它并不是“有意向的”。
长颈鹿的脖子不是因为发现更高树枝上的叶子,才“进化”出来的。是长脖子在获取高树枝上的叶子时,更具有优势,所以存活的几率更大,从而更有可能将它们的长脖子遗传给下一代。
自然选择仅仅只是在那些碰巧存在的遗传变量上发挥作用,进化并不是一个有意向的过程, 不可能放眼未来,预测到以后的需要。
再次,选择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在于它的逐步发生 gradual,至少在我们人类的一生中是微乎其微的。
想要看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有机结构,可能要经历几百万代的选择过程才行。
有时候可能长时间都没有任何变化,但接下来却出现了一个非常突然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作“ 间断平衡 punctuated equilibrium”。然而,即便是这种“迅速”的变化,也是由于每一代的不断积累所致,所以通常也需要经过几百代,或几千代才会出现。
自然选择理论为许多奇妙的生命现象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解释,而且对于新物种的出现十分重要(尽管达尔文未能认识到地理隔离对于新物种形成的重要性,现在,地理隔离被认为ishi自然选择的前兆)。
自然选择阐明了有机体结构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过程,而且还告诉我们,这些有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都拥有明显的目的特征,也就是说, 它们都是被“设计”来解决特定的生存和繁殖问题的 。
早期的批评家认为, 自然选择理论缺乏稳固的遗传理论 ,之后一位奥地利神父 Gregor Mendel 提出了 颗粒遗传 理论,和自然选择相结合,在1930-1940年间掀起了一场“现代综合”的科学运动。
Mendel 认为,遗传不是混合式的,是颗粒式 Particulate 的,父母的特征并不是相互混合的,而是以独立的结构原封不动地传给下一代,这种独立的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 基因 genes。
父母遗传给后代的基因也是在他们自己出生时就拥有的,基因不可能通过后天经验而获得。 基因是最小的遗传单位,它既不可能分裂,也不会相互混合,而是原封不动地遗传给后代 。
达尔文很早就预测,自然选择理论将会被应用到行为上,包括社会行为,就好像它在生理结构上的应用一样。
第一,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潜在的生理结构,比如两足行走,和四足行走需要的生理结构就不同。
第二,有些物种可以通过选择过程,而被培育出某些特定行为特征,比如狗通过人工选择被培育出攻击或温顺的特质。
第一个从进化的视角来研究行为的学科,就是习性学。而习性学家所证实的最早现象之一就是 印刻 imprinting 。
印刻激发出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习性学。习性学家 关注4个关键的问题 ,4个为什么:
1/ 行为的 直接影响 immediate influences 比如,妈妈的运动
2/ 行为的 发展影响 developmental influences 比如,在鸭子的生命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会让它们的行为发生变化
3/ 行为的 功能 function 或者说它所满足的“适应性目的”,比如,让小鸭子紧跟在妈妈后面,从而有利于存活下来
4/ 行为的 进化起源或种系起源 evolutionary or phylogenetic 比如,是哪些进化实践导致了鸭子的印刻机制的出现
习性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来描述那些它们认为是动物先天就具备的特性。比如, 固定行为模式 fixed action patterns,指动物表现出来的刻板行为序列,通常能被特定的刺激所激发。一旦固定行为模式受到激发,动物就会完整地执行这套行为。比如,向公鸭子呈现一只木头雕刻的母鸭子,将会激起公鸭子一系列的献媚行为。
习性学家能够用固定行为模式来将一连串的行为 stream of behavior 划分为独立的单元来加以分析。
习性学也存在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习性学的很多描述都更像是给行为模式贴上标签而已,而不是深入地去解释这些行为。
第二,习性学家倾向于关注那些可观察到的行为,而没有去探究动物大脑内部导致这些行为的潜在机制。
第三,习性学虽然也关注适应器,但它却未能建立严格的标准趋发掘适应器。
习性学迫使心理学家重新考虑生物学在研究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为一场重要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场革命的成果就是内含适应性革命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Hamilton 认为 经典适应性 ,指个体将基因遗传给后代的直接繁殖成功率,这个概念太狭隘,根本不足以描述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他提出了一个理论:自然选择将倾向于那些能促使有机体的基因得以传播的特性,而不管有机体是否能直接繁殖出后代。
亲属身上携带着我们的基因拷贝,所以我们才会对亲属给以照顾。而亲代投资(指对子女的投资)不过是照顾亲属的一种特例而已。
从技术上讲,内含适应性并不是指个体的某种特性,而是指其行为或影响 effect 的某种特性。因此, 内含适应性可以被看作是个体自身的繁殖成功率(经典适应性),加上个体行为对其遗传亲属的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内含适应性革命引发了一场新纪元 - 基因之眼看世界 gene's eye thinking。假设你是一个基因,想生存和繁殖,你该怎么办?
首先,得保证你的宿主的生存和健康
其次,你可以直接制造出许多你自身的拷贝(经典适应性)
第三,你可以帮助携带着你的拷贝的宿主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内含适应性)
从基因的视角来考虑自然选择,为生物学家提供了巨大的好处。对我们如何考虑家庭、利他、帮助他人、群体的形成、攻击行为等问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Williams 进一步讨论了 适应与自然选择 ,让进化生物学家对下面三个问题的观点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挑战了当时流行的 群选择 group selection 观点。
群选择理论认为,由于不同的群体在生存和繁殖上的成功率是不同的,所以那些对群体有利的适应器才能得以进化。比如,一个动物会限制它自己的繁殖率,使群体成员的数量保持较低的值,从而避免破坏整个群体所倚仗的食物来源。
虽然群选择观点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在进化过程中只是一种非常微弱的力量。比如,一种鸟群中有两种不同倾向的鸟,一种为了为了避免食物资源被耗尽,通过自杀的方式牺牲自己,另一种不管不顾,自己吃饱了算。那,哪种鸟的后代会更多?答案显而易见。
所以换句话说, 对种群内的个体差异进行操作的选择力量,破坏了对整个群体进行操作的选择力量。
第二,部分解释了 利他行为
如果获得帮助的人是提供帮助者的遗传亲属,而且亲属在适应性上获得的收益,比他自身所付出的代价更高,那么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就能够得到进化。
遗传相关度确实是人类利他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指标。
第三,解释了 适应器
适应器可以被定义为通过进化形成的对某些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因为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有机体的繁殖行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好处。 比如,汗腺是一种适应器,有助于解决调节体温的适应性问题。味觉偏好也是,指导我们成功地摄入有营养的食物。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有机体的哪些特性是适应器,哪些不是呢? 确定适应器的三条标准:可靠性 reliability,有效性 efficiency,经济性 economy 。
对特定的物种而言,在正常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所有成员是否都拥有这种机制,并能否在相应的情境下稳定地表现出来呢(可靠性)?该机制能够很好地解决特定的适应性问题吗(有效性)?该机制能够不太费事地解决适应性问题吗(经济性)?
换句话说,适应器不仅要能解释一种生物机制的用处,而且还要解释那些 不可能的用处 。对于适应器的假设,也是一种概率陈述,为什么一组可靠、有效而又经济的设计特征不可能是偶然性的产物。
第一, 非亲属之间的互惠式利他理论 ,互惠式的交换关系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得以进化。
第二, 亲代投资理论 ,在某些条件下,性选择在两种性别身上都有可能出现。
第三, 亲代-子代冲突理论 ,即便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冲突,因为他们只共享了50%的基因。
Edward Wilson 综合了方方面面的理论,创立了社会生物学。(他的书看过两本了,原来在这里,还有他的一席之地)
误解一:人的行为是遗传决定的
遗传决定论 genetic determinism 认为,行为完全是由基因控制的,很少或根本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实际上,进化理论的解释框架完全是交互作用式的: 进化形成的适应器,和促使适应器得以发展和激活适应器的环境输入。 适应器能够得以进化的原因,正是在于它们为有机体提供了与环境中的适应性问题作斗争的工具。
误解二,如果行为是进化来的,我们就无法改变它
误解三,当前的机制是最佳设计
最佳设计遇到的限制之一是 进化的时间间隔 evolutionary time lags,现代人类实际是先前环境的设计产物,我们拥有石器时代的大脑,但却生活在现代社会。比如,对脂肪的强烈需求,是过去对食物稀缺环境的适应性,现在就会导致心脏病。
第二个障碍与 适应器的代价 有关
所有的适应器都包含一定的代价,如果一个设计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它所引发的代价,那么选择将会青睐这样的机制。
现代人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呢?
多地域连续性理论 MCT multi-regional continuity theory 和走出非洲理论 OOA out of African theroy。
10万年前,三种不同的原始人类分散在全世界各地:欧洲的安尼德特人,亚洲的直立人,非洲的智人。但3万年前,三种变成了一种。
MCT 认为,自180万年前直立人第一次从非洲向亚洲迁徙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都平行地开始慢慢进化,最后都变成了现代人类。三种变一种,是由于不同人群之间通过杂交使得基因在它们之间流动,从而阻止了群体之间多样化的继续发展。
OOA 认为,现在人类都是最近在同一个地方(非洲)进化而来的,然后才迁到欧洲和亚洲,最后取代了其他的所有人种,甚至包括安尼德特人。OOA 认为,不同的种群已经进化成为迥然不同的种族,杂交根本不可能发生或很少发生。
科学家用三种证据来源来检验这两种理论:
解剖证据 表明, 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是相互隔离的,有可能进化成两种不同的种族,所以不可能有杂交行为。这似乎支持OOA
考古学证据 表明,10万年前,他们非常相似,都有石器工具,狩猎对象都是不太危险的动物,人口密度低,火炉雏形出现,没有表现出对艺术和装饰品的喜爱倾向。但在4万到5万年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创造性激增”:工具变得纷繁多样,有专门的用途;葬礼变得复杂,陪葬品出现;猎人开始狩猎危险的大型动物;人口密度迅速增长;艺术和装饰开始繁荣。没人知道文化上的这种剧烈变化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大脑内部出现了一种新的适应器,从而导致了技术和艺术的迅速发展。但这种现象仅表现在智人身上,这似乎也支持了OOA
遗传证据, DNA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的 DNA 和现代人类非常不同,意味着这两个种群不可能杂交。另外如果现代人类的 NDA 中包含有尼安德特人的 DNA,应该和欧洲人最为接近,因为尼安德特人就生活在欧洲,但没有发现尼安德特人和欧洲人的 DNA 的相似度,并不比其他地区更高。第三,现代人人类的遗传变异极其低,说明我们来自一小群在基因上更具同质性的祖先。第四,现代非洲人群的遗传变异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群都要高。这些似乎也支持了OOA
但最近的基因证据似乎对 MCT 更有利,但实际上无论哪种理论,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争论还会持续。
Freud 以性欲为基础提出了他的心理学理论,他认为, 性欲并非成人独有的动机力量,而是人类所有行为的驱动力 。
在最初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其核心内容就是 本能系统 ,包括两种基本的本能:
求生本能 ,比如对空气、食物、水、居所的需要,以及对蛇、高处、陌生人的害怕。这些本能拥有生存功能。
性本能 ,他是在广义上使用性这个概念,并不仅指成年人的性行为,还包括婴儿吸吮母亲的乳房(口欲期),吐口水和排便(肛欲期)等。成熟的性欲在成人发展的最后阶段(生殖期)才达到顶点,其基本特征就是会直接导致繁衍行为。
这两种本能正好和达尔文的两种进化理论相对应。
Freud 在晚期对理论进行了修正,把求生本能和性本能合在一起,称之为 生本能 ,加了另一种本能, 死本能 。
James 的理论核心也是本能系统,不过比 Freud 的理论更复杂;把 本能 定义为, 一种行为官能,它能够以某种方式产生特定的结果,但它对结果没有预见性,之前也不需要任何学习 。本能并不是盲目的,但许多本能都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也不会完全地表达出来,可以被经验加以修正,或被其他本能抢占先机。比如,我们有好奇心,但也会胆怯;既有攻击性,也有合作的一面。
James 和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人的本能非常之多:出生时会啼哭、打喷嚏、吸吮...,然后是抓握、坐爬站走...,到了2岁的时候,儿童的本能系统开始疯长;模仿、发声、竞争、好斗、害怕、害羞、社交、游戏、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求等本能都会陆续出现。到了成年期,成人的本能有狩猎、谦虚、爱和抚育子女等。
这些本能的关键在于, 它们都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是用于解决特定适应性问题的适应器。
但许多心理学家反对这个理论,认为人如果真拥有这么多先天特性,将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他们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解释。
Watson 非常强调一种叫做 “ 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 的一般性学习机制, 经典条件反射指两种先前并无关联的事物慢慢变得联结起来 。
之后,Skinner 开创了一场被称为 激进行为主义 radical behaviorism 的新型环境决定论,而且还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认为 行为的强化结果是后续行为的关键原因。得到强化的行为将会反复出现,而没得到强化(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将会越来越少。所有的行为(随机行为除外)都能用强化的后效 contingencies 来加以解释。
Skinner 的行为主义包括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 先天特性是非常少 的,所谓的先天特性,无非是一种能通过强化结果进行 学习的一般能力 general ability 。只要将强化物和行为进行配对,学习都会无一例外地发生。所以,任何一种行为都能够通过对 强化的后效 进行操作而被塑造出来。
人性的本质就在于人类没有任何本性,几条高度一般性的学习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对行为主义的怀疑和不满来自于 Harry Harlow 的恒河猴试验,另一种怀疑来自 John Garcia。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Garcia 喂给老鼠事物,几个小时后通过辐射让老鼠恶心,尽管老鼠在进食几个小时后才呕吐,但一般来说,老鼠只要一次试验就能学会不再去吃刚才喂它们的那种事物。但用蜂鸣器或闪光灯来和呕吐反应配对时,老鼠学不会避开这些伴随刺激。
换句话说,老鼠似乎预先编制好了能学会某些事情(比如避开与呕吐相关的事物),而学会另一些事情却异常困难。
Seligman 提出了,有机生物体天生就已经通过 进化预设定 prepared 来学习某些事情。他们发现,人们非常容易对某些事物(比如蛇)建立起害怕的“条件反射”,但对于另一些非自然的事物(比如汽车),想建立害怕的条件反射则非常困难。
总之,很多研究证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错误的,而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
第一,老鼠、猴子、甚至人类,似乎都“布线好了”, 能轻易地学会某些事情 ,而很难学会另一些事情。
第二, 外部环境并不是行为的唯一决定因素 ,在考察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生物体的大脑和心理内部发生的事情。
认知革命让心理学转而重视探究人的“ 大脑内部的活动 ”,而不仅仅只关注外部的后效强化。
现在,认知革命或多或少地被等同于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一种认知描述(输入、表征、决策规则、输出 - 输入信息的具体形式、通过决策规则对这些信息加以转换,已经生成行为作为输出) ,它详细阐明了一种机制以何种信息作为输入,该机制用何种程序来转换这些信息,这些程序所操作的又是何种数据结构(表征),而且会生成何种表征或行为作为输出。
心理学家逐步认识到,要想揭示人类行为的因果基础,就必须先理解我们大脑的信息加工机制(认知机制)。
人类心理是被设计来加工某些特殊的信息加工问题的。人类从白板,变成了一般目的的计算机;而心理则从留在白板上的书写印记(后效强化的学习理论),变成了文件写就的软件程序(认知理论)。
人类可能在出生时就已经预先设置好来加工某些特定的信息,并对其他信息不作反应。这个观点为进化心理学创造了条件,而进化心理学也试图阐明一部分的信息加工问题,比如生存和繁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