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名字百科(有关恐龙的名字)

2022-12-22 21:15:11 攻略信息 小恐龙

恐龙的种类与图片

1、霸王龙

霸王龙即雷克斯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

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咬合力一般9万牛顿—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2、伶盗龙

伶盗龙又译迅猛龙、速龙、快盗龙,属名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的一属,大约生活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阶。

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化石发现于蒙古国及中国内蒙古等地。第二个种为奥氏伶盗龙,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个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头骨。过去曾经有其他的种,但现多已不被承认。

3、棘龙

棘龙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一类大型兽脚类肉食龙,其中的亚种埃及棘龙是21世纪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龙,体长12到20米,臀高270至400厘米,体重4到26吨,生存于白垩纪的北非,约为114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分布区域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可能还有西撒哈拉、尼日尔和肯尼亚。截止21世纪发现的棘龙属有两个种,其中最著名的种是发现于埃及的埃及棘龙,而第二个种摩洛哥棘龙(S. marocannus)发现于摩洛哥。

4、角鼻龙

在侏罗纪晚期,有一种很凶残的的食肉恐龙——角鼻龙,从外形上看,它与其他的食肉恐龙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大头,粗腰,长尾,双脚行走,前肢短小,上下颌强健,嘴里布满尖利而弯曲的牙齿。

但它的鼻子上方生有一只短角,两眼前方也有类似短角的突起,这可能就是它被称为角鼻龙的原因。另外,头部还生有小锯齿状棘突。

5、三角龙

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两个有效种:褶皱三角龙、究竟三角龙,但还有其他属被命名。三角龙也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王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伶盗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角鼻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角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棘龙

恐龙的名字有哪些?

1、霸王龙

霸王龙即雷克斯龙(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2、异特龙

异特龙,又名跃龙或异龙,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中型的二足、肉食性恐龙,身长8.5米,最大9.7米,体重1.5~3吨最重3.6吨。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3500万年前。

3、双冠龙

双冠龙(学名:Dilophosaurus)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恐龙,双冠龙长达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

4、鲨齿龙

鲨齿龙(学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齿龙,名字含义是“像噬人鲨的蜥蜴,(Carcharodon是噬人鲨属的拉丁学名,在希腊语中καρχαρο(karcharo),意思是锯齿状的。

5、恐爪龙

恐爪龙(学名:Deinonychus)是驰龙科恐龙的一属,身长约3.4米,生活于下白垩纪的阿普第阶中期至阿尔布阶早期,距今约1亿1500万-1亿800万年前。

有关恐龙的小百科!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曾有人估计,恐龙的种类大约在900~1200种之间,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恐龙,大约是曾存在过的恐龙种类的1/4。

已发现的恐龙大致有以下种类:极龙 、剑龙、 鲸龙、 雷龙、 梁龙、 气龙、 蜀龙 、弯龙 、腕龙、 异龙、 鱼龙、 重龙、安琪龙 、大地龙、 钉状龙 、华阳龙、 滑齿龙、 巨齿龙 、昆明龙 、棱背龙、 鸟窃龙、 盘足龙、 蛇颈龙、 始祖鸟、 双冠龙、 异齿龙、 翼手龙 、圆顶龙、 喙嘴龙、 沱江龙、 蝙蝠龙 、阿普吐龙、 大眼鱼龙 、法布尔龙 、建设气龙、 马门溪龙 、苏氏巧龙、伊拉夫罗龙 、将军庙单棘龙、 杨氏马门溪龙......

恐龙的名字百科(有关恐龙的名字) 第1张

恐龙的名字有哪些?

恐龙的名字有霸王龙、极龙、约巴龙、红山龙、雪松龙、凹齿龙、栅齿龙、慢行龙、鸟骨龙、扁臀龙 、雷龙、剑龙、甲龙、霸王龙、鸭冠龙、禽龙、鹦鹉嘴龙、马门溪龙、梁龙等等。

根据我国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恐龙指的是三角龙(鸟臀目)和现代鸟类(蜥臀目)最近的共同祖先的其全部后代,除鸟类外已经全部灭绝。

恐龙的生活习性:

1、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2、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脚爪的第二根指头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恐龙

恐龙的名字

南方巨兽龙

鲨齿龙

迅猛龙

慈母龙

鸭嘴龙

镰刀龙

北票龙

地震龙

超龙

重爪龙

这些恐龙的资料在百度百科都能查到

恐龙知识大百科科普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那么你对恐龙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恐龙知识大 百科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恐龙知识

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与 其它 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鸟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都具有往前突出的耻骨,而鸟臀目恐龙的每根耻骨都向后倾斜。除臀部结构不同外,两类恐龙在生活及行为特征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

大型食肉恐龙对比图(平均)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易碎双腔龙。

兽脚亚目三大超科对比图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暴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板龙意为"平板的爬行动物",是生存于2亿1000万年前,晚三叠纪的古老恐龙。体长6-8米,身高3.6米,体重5吨左右,据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种巨型恐龙。

恐龙名称:板龙

拉丁文名: plateosaurus

全拼:playt--ee-oh-sor--uhs

名称含义:“宽的蜥蜴”,指其粗大、有力的四肢骨骼。

恐龙小知识

板龙

生存时代:2.08亿年前

恐龙食物: 各类植物和树叶

生存地点:法国、瑞士和德国境内

辨认要决: 两只强壮的后腿直立着

恐龙种类:蜥臀目·原蜥脚类

化石产地:欧洲西部

化石大小:体长9.4米

板龙意为"平板的爬行动物",食植物的板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

化石写真

在板龙出现以前,最大的食草类动物的身材也就像一头猪那样大。而板龙要大的多,它的尺寸有一辆公共汽车那样长。有时候,它用四肢爬行并寻觅地上的植物,但当需要时,它可以靠两只强壮的后腿直立起来,寻找其它可觅食的地方。板龙与在它之前生存的任何一种恐龙都不同,它可以够到最高的树木的树梢。板龙的牙齿和上下颌的结构都不大适合于咀嚼。因此,板龙大概是通过吞下各种石头,让它们储存在胃中,像一台碾磨机那样滚动碾磨,把食物碾碎成糊状。板龙很容易的向后弯曲它的指爪。平时,按在地上像脚趾,但如果它想抓住什么东西的话,它就会弯曲自己的五只指爪,向前紧紧的攥成一个拳头。板龙直立行走是不容易的。它灵活的脖子使它过于头重脚轻,不可能总是以两脚着地的姿态行走。而四肢朝地的爬行方式对板龙来说,才更为舒服自然。

板龙

板龙是属于早期恐龙族群之一,是三叠纪唯一最常出现在孩子恐龙书籍或玩具中,具有很长的颈部与尾巴以及很小的脑袋,大约体长为八公尺。

板龙是生存于二亿年前的古老恐龙,分类上属于古蜥脚亚目(既原蜥脚类),科学家认为它们不是蜥脚亚目的雷龙、腕龙、梁龙等恐龙的祖先,与他们平行进化。而且前肢矮小,也许有时候可以用后肢站立吧。从外表看,它像是介于用2足与4足步行的杂食性恐龙,属于初期的草食恐龙,好像也吃肉,但有关这点尚无确切的资料以为证据。板龙有着筒状的身躯,脖短而头小,除四足步行外,也可直立,直立时高达3米,是三叠纪中最大的恐龙。身体硕大的板龙,由于体温升高时散热不易,常在旱季缺乏食物时,作集体往海边迁徙的行动,而也因须横越沙漠、忍受酷暑和口渴,所以万一在中途迷路,常会发生集体灭亡的惨事。

板龙全长约7米,站立时头部高约3.5米,是最早的高大食素性恐龙。头细小,口中有齿,颈长尾长,躯体粗大。后肢粗长。前肢短小,有5个指头,拇指有大爪,爪能自由活动,用利爪赶走敌人,也能抓摘食物。笨而大的板龙很可能要用四肢行走。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喜欢群体活动,一起在树丛中寻找食物。

大椎龙(属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龙,属名在希腊文意为「巨大的脊椎」。大椎龙是原蜥脚下目的一属,生存于早侏罗纪赫塘阶到普林斯巴赫阶,约2亿年前到1亿8300万年前。大椎龙是在1854年,由理查德·欧文根据来自于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它们是最早命名的恐龙之一。大椎龙的化石已经在南非、莱索托、以及赞比亚等地发现。

大椎龙(属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龙,属名在希腊文意为“巨大的脊椎”。大椎龙是原蜥脚下目的一属,生存于早侏罗纪(赫塘阶到普林斯巴赫阶),约2亿年前到1亿8300万年前。大椎龙是在1854年,由理查·欧文根据来自于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它们是最早命名的恐龙之一。大椎龙的化石已经在南非、莱索托、以及赞比亚等地发现,此外在亚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组、印度、阿根廷等地发现了类似的化石,但不确定是否属于大椎龙。

大椎龙想像图,以二足方式站立。

长久以来,大椎龙被描述成四足恐龙,但一份2007的研究认为大椎龙是二足恐龙。虽然原蜥脚类恐龙被推论可能为杂食性动物,大椎龙却可能是草食性动物。大椎龙身长4到6米,具有长颈部、长尾巴、小型头部、以及修长的身体。大椎龙的前肢具有锐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来防卫或协助进食。气囊,而且有亲代养育的行为。

模式种是刀背大椎龙(M. carinatus),在过去150年来,还有其他七个种被建立过,其中只有M. kallae是有效种。在过去几年,原蜥脚下目的系统分类学已被多次更改过,而许多科学家对于大椎龙在恐龙演化树中的正确位置,仍没有一致的结论。大椎龙科被建立以包含大椎龙属,但由于原蜥脚类恐龙之间的关系没有定论,所以无法确定有哪些恐龙属于大椎龙科。

恐龙的生活习性

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