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勖,荀勖简介 三国西晋时音律学家济北郡公荀勖生平

2023-03-01 19:39:59 游戏资讯 小恐龙

《晋书·荀勖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下面是我整理的《晋书·荀勖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晋书·荀勖传》原文:

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父早亡。勖依于舅氏。岐嶷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从外祖魏太傅钟繇曰:“此儿当及其曾祖。”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军事。

高贵乡公欲为变时,大将军掾孙佑等守阊阖门。文帝弟安阳侯干闻难欲入,佑谓干曰:“未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族诛佑。勖谏曰:“孙佑不纳安阳,诚宜深责。然事有逆顺,用刑不可以喜怒为轻重。”乃免佑为庶人。时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勖言于帝曰:“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杖正义以伐违贰。而名以刺客除贼,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帝称善。

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勖曰:“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帝即出镇长安。主簿郭奕、参军王深以勖是会从甥,少长舅氏,劝帝斥出之。帝不纳,而使勖陪乘,待之如初。先是,勖启“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及蜀中乱,赖瓘以济。会平,还洛,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勖所作。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居职月余,以母忧上还印绶,帝不许。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诏视职。勖久管机密,有才思,深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太康十年卒。

(选自《晋书·荀勖传》卷三十九)

《晋书·荀勖传》译文:

荀勖字公曾,颍川郡颍阴县人,是汉朝司空荀爽的曾孙。父亲早年去世。荀勖寄托在舅父家里。幼年聪慧早熟,十几岁便能写文章。从外祖父魏太傅钟繇说:“这个孩子将来会赶上他曾祖父。”长大后学识渊博,有从政的本领。在魏国做官,被大将军曹爽征召为掾属。曹爽被杀,他的门生故吏都不敢前去收尸办丧事,荀勖独自前往(去处理丧事),其他人才敢跟着去。提升为廷尉正,参与晋文帝(司马昭)大将军府军事谋划。

高贵乡公曹髦想要发动政变时,大将军掾属孙佐等守阊阖门。晋文帝的弟弟安阳侯司马干听说发生兵变,要进阊阖门,孙佑对司马干说:“还没有人进这个门,可从东掖门进去。”等司马干到达后,文帝说他来得太晚了,司马干将来迟的原因禀告文帝,文帝欲将孙佑处以灭族之罪。荀勖进谏说:“孙佑不让安阳侯进门,确实应深受责备。然而事情的情节有轻有重,用刑轻重不能以喜怒为转移。”于是只免孙佑为庶人。当时王室的骑兵中有个叫路遗的`人请求作为刺客入蜀行刺,荀勖对文帝说:“明公您以至公之道治理天下,应举正义之师来讨伐叛贼,名义上用行刺的办法去除贼,这就不是所说的以礼法对待天下的人,以德行来使远人臣服啊。”文帝认为这个意见很好。

等到钟会在蜀中谋反,没有得到确实消息,而外人先来报告。文帝平素待钟会很好,不相信他会谋反。荀勖说:“钟会虽然受了您的恩惠,然此人不能看作是得恩而思义的人,不能不早作戒备。”文帝立即出镇长安。主簿郭奕认为荀勖是钟会的从外甥,幼年在舅家长大,劝文帝将荀勖贬出去。文帝不听,并且使荀勖与自己同车陪坐,像原来一样对待他。在此之前,荀勖进言:“伐蜀应以卫瓘为监军。”等到蜀中发生钟会叛乱,有赖于卫瓘才得平息。钟会叛乱被平定后,回到洛阳,荀勖与裴秀、羊祜共管国家机密。当时将要派使者出使东吴,让当时让文士草拟与孙皓的文书,文帝选用了荀勖所写的文书。孙皓接书后答复愿意和睦通好,文帝对荀勖说:“君以前写的文书使吴顺服,真是胜过十万大军啊!”

荀勖长期在中书之位,专管机密之事。任尚书令时,考试令史以下官吏,考查他们的才能高低,那些不熟悉法令条例,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处理事务的人,立即打发走。晋武帝曾对荀勖说:“魏武帝说:‘荀文若提拔善者,不提拔起来不休止;荀公达斥逐恶人,不赶走他们不罢休。’两位贤君的美德,希望您兼而有之。”在职月余,因母丧上缴印绶辞职,武帝不许,派常侍周恢传达旨意,荀勖这才奉诏履行职责。荀勖长时期掌管机密工作,有才气和文思,能探测到国君隐微的旨意,不冒犯主上的尊严而违旨相争,因而能始终保全他的宠幸与禄位。太康十年去世。

荀勖简介 三国西晋时音律学家济北郡公荀勖生平

(xu)(?—289年),字公曾。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市)人。荀爽曾孙。 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少年时聪慧好学。初仕于魏,为大将军曹爽掾属。后迁中书通事郎,曹爽被诛,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又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 博学多才,曾与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 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尚书中不称职之人。太康十年(289年)卒,追赠司徒,谥号成。有文集三卷。荀勖善于逢迎,当时议论的人都以为他倾覆国家搅乱时局,是孙资、刘放之类的人物。然而荀勖做事小心谨慎,每有他所参与的诏令大事,就算已经宣布,他也始终不说,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参与其事。

晋荀勖是什么

晋朝一位叫荀勖的人。

荀勖,字公曾,出生年月不详。289年去世。 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初仕魏,为大将军曹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 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 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官吏中不称职的。

荀勖怎么读

荀勖拼音:[xún xù]。

人物简介:

荀勖(xù)(?~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

荀勖少年时聪慧好学。初仕于魏,为大将军曹爽掾属,后迁中书通事郎。曹爽被诛后,历任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等职。又任大将军司马昭记室,屡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

西晋建立后,封济北郡侯。后拜中书监兼侍中,领著作。累官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在尚书台时,核罢省中不称职之人。

太康十年(289年),荀勖去世。获赠司徒,谥号为成。

荀勖善于逢迎,被时人比作倾覆国家、搅乱时局的贰臣。但他为人谨慎,每有参预的国家大政,都闭口不言,不愿让别人知道他参与其中。荀勖博学多才,曾与贾充一起修订法令;

掌管乐事时,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时,曾与张华一同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有文集三卷,今已佚。

早而岐嶷:

荀勖是东汉司空荀爽的曾孙,出身于世家名门。荀勖的父亲荀肸早逝,荀勖幼年时由舅家抚养。他十分聪慧,十岁时就能做文章。荀勖的堂外祖父曹魏太傅钟繇曾感叹道:“这孩子将来一定比得上他的曾祖父(指荀爽)。”

荀勖成年后,博学多闻。正始(240年-249年)年间,他被大将军曹爽征辟为掾属,又改任中书通事郎。

晋朝荀勖的贡献是什么?

晋朝荀勖(?~289)在管乐器上所作的研究改进使管乐器较好地解决了定律问题;荀氏的“管口校正”法为后世的管乐器制造提供了依据。荀勖制作的十二支发音精确的笛管(洞箫)也成了管乐器仿效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