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逍遥津之战,其中留下的五大谜团是什么事情 (逍遥津之战)

2023-04-05 21:00:48 游戏资讯 小恐龙

建安二十年(215年)的逍遥津之战虽然规模和影响力比不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甚至也不如汉中之战、曹丕三路伐吴之战等等,但是在三国历史上却是一场不得不说的经典之战,此战堪称是张辽的封神之战,他的辽神和张八百的外号都是因此而来。

不过此战虽然经典,但是留下的疑云也不少,今天就来谈一谈逍遥津之战的五大谜团:第一个正史给出了答案,最后两个至今无解,我们一一来说一下。

第一个谜团:张辽八百勇士是骑兵还是步兵?

这个谜团的争论由来已久,因为袭营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要快速突击,也要能快速突围,所以很难想象张辽会以八百步兵去突袭孙权十万大军,因此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这八百人一定是骑兵无疑。

事实上这八百人还真是步兵,正史中给出了答案,《三国志-张辽传》明确记载:“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那么为何张辽和李典不以骑兵袭营呢?这个应该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曹操主力在适合骑兵突击的汉中作战,而东线合肥一则兵力不足,区区七千多人哪有那么多骑兵,二则东线和东吴作战主要以水战为主,曹操也不可能给这么多骑兵给张辽。

第二个谜团:谁是主将?

这个疑问也是由来已久,此战曹操因为主力在汉中和张鲁作战,所以合肥只有七千余守军,守将主要是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战前张辽是荡寇将军,乐进是折冲将军,两人都是同一年(206年)由同一份诏书升迁的,这两者都是级别较高的杂号将军;而且当时两人都有假节(张辽209年假节,乐进214年假节),也就是说两人地位和权力差不多。

战后乐进由折冲将军升为右将军,张辽则由荡寇将军升为征东将军,从升迁幅度来看,乐进的右将军位在张辽的征东将军之上,而且从战役过程中乐进主要是守城来看,似乎逍遥津之战中乐进应该为主将才是,不过更多迹象表明张辽才是主将的可能性更大,原因有三:

第一,《三国志》记载:“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可见张辽升为征东将军就是因为逍遥津之战中的出色表现;而乐进则只是提到“进迁右将军”,考虑到216年先是曹操称魏王,而后于禁由虎威将军升为左将军,所以乐进的右将军应该是和于禁在同一年升迁的,和逍遥津之战并无多大关系,由此可见215年因战功升为征东将军的张辽才应该是主将。

第二,《三国志-乐进传》仅仅提到“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反观《三国志-张辽传》则是用了很多篇幅大书特书张辽的骁勇。

第三,东吴一方的记载:无论是《吴主传》还是《凌统传》、《潘璋传》等等都只是提到“为张辽等所袭”等等,基本上都只是提到张辽并没有提到乐进。

所以这个谜团其实不难解释,那就是逍遥津之战的主将应该是张辽而不是乐进!

第三个谜团:李典之死

李典在逍遥津之战后几乎销声匿迹,《三国志-李典传》仅仅提到:“年三十六薨,子祯嗣。”不过李典在逍遥津之战中身负重伤后不久不治而亡的可能性很大,原因有二:

首先,率领八百勇士突袭孙权大营的除了张辽还有李典,孙权开始虽然被打蒙了,但很快反应了过来把张辽等人团团围住,张辽和李典只有区区八百人,虽然最后突围,但是没有伤亡是不可能的,从其后孙权撤军追击时只有张辽和乐进来看,李典有可能已经负伤了。

其次,更为关键的是李典死后的谥号是愍侯,曹魏除了李典之外还有夏侯渊和乐进之子乐綝的谥号也是愍侯,愍是个平谥,在谥法中的解释有多种,但是和李典、夏侯渊、乐綝三人最契合的无疑是“在国逢难曰愍(逢兵寇之事)。”

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被黄忠临阵战杀,乐綝在司马懿夺权后淮南三叛中的诸葛诞叛乱时被杀,所以同样谥号愍侯的李典也应该是死于兵寇之事的“在国逢难曰愍”,也就是说逍遥津之战中他在突袭孙权大营时身负重伤以至于不治而亡。

第四个谜团:乐进之死

和李典一样,乐进的死因也是成谜,逍遥津之战后乐进同样罕有事迹,《三国志-乐进传》只是记载:“建安二十三年薨”,这一点很不正常,作为曹操麾下最为勇猛的先锋悍将,每次作战先登的乐进没理由就这样不见踪影,所以可能的解释和李典一样,乐进也在逍遥津之战中受伤再也不能上战场了。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献帝春秋》记载:“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即孙权)。'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可见出城追击的不光有张辽还有乐进。

这一战极为惨烈,东吴这一边陈武战死,凌统身负重伤只身逃亡,三百死士为了拖住张辽追兵死战不退全部战死,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双方都杀红了眼的情形下,张辽和乐进一方不可能没有伤亡,所以乐进有可能就是在追击孙权时受了伤,几年后终于还是因伤去世(建安二十三年是218年),但是正史中语焉不详,乐进身负重伤的论证不如李典详实,因此关于乐进的真正死因也是至今无解。

第五个谜团:张辽八百步卒背后是否有陷阵营的影子?

既然张辽的八百勇士是步兵,而且从打法和战役过程来看,这八百人居然能从孙权大军中突围而出,颇有陷阵营的悍勇,那么这八百人背后是否有陷阵营的影子?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199年高顺死后,骁勇善战的陷阵营虽不见踪影,但未必真的就被解散了:首先,曹操有可能把它交给曾是高顺副手的张辽统领(高顺在吕布阵营是中郎将,地位高过当时是骑都尉的张辽,而且史书中记载高顺击败夏侯惇和刘备军队都是以高顺为主、张辽为辅)。

其次,即便曹操解散了陷阵营,但是张辽长期和高顺共事,学到了高顺练兵的精髓是有可能的,陷阵营的战斗力如何没有谁比张辽更清楚的了,所以张辽投降曹操后,以高顺练兵之法训练出部分可与陷阵营媲美的步卒也是有可能的(陷阵营是重装步兵)。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推测而已,史书中并无相关记载,所以张辽这八百勇士背后是否有陷阵营的影子至今也是无解。

逍遥津之战,为何孙权会败?

逍遥津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三国志》记载的逍遥津之战,和《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逍遥津之战基本相同。

“逍遥津之战”的历史背景

首先说说这场战役发生的背景。当时曹操带着军队去汉中,打“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去了。兵力跑到西线去,留在东线的兵力自然也就少了。

而将领的选择上,曹操也精心做了安排。张辽和李典本身不和,如果两个人齐心协力,一起抗敌,那么城中将士自然士气百倍。同时,让勇敢的张辽和李典出战,曹操还在城中留下谨慎小心的乐进守城,可谓万无一失。这体现了曹操知人善任。料敌在先的才能。

在逍遥津之战中,张辽只用了七千多人的军队,便击败了孙权的十万大军,还险些俘虏了孙权。逍遥津之战后,孙权对张辽畏惧万分,东吴的孩童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继续哭泣。

当时合肥的守军只有七千。而孙权此时掌握皖城这个江北的桥头堡。趁曹操打张鲁时攻打合肥,那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至于双方胜负的原因,主要有疫病,士气的消长,外加上孙权的骚操作。不得不说,曹操是一个很懂得军事的人,张辽身上也是有一股子血勇之气,在“合肥之战”中,张辽的表现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从勇猛的作战方式,到对战机的把握,再到提前摧毁逍遥津桥的智计,可以说孙权输得不冤枉了。

逍遥津之战,张辽真的只用800人击败10万的孙权吗?

在战争过程中,张辽的确是用八百名骑兵冲锋,击溃了孙权的十万人马;但是从参战人数上看,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数千年文明史中,一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大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性格鲜明的豪杰名将,其中张辽张文远,更是佼佼者。相传他发动“逍遥津之战”,以八百人击溃了孙权的十万兵马。真实情况也是这样吗?

在战争过程中,张辽的确是用八百人击败了孙权的十万人马。我们都知道,之所以在中文互联网上,孙权现在拥有着所谓的“孙十万”的雅号,一半以上都要归功于这场惨败。我们通过史料可以进行分析,翻阅《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之后,我们能明确的发现,的确是张辽率领八百名骑兵,正面冲击了孙权的阵线,在斩杀了东吴两员大将之后,张辽已经逼近孙权的面前,这个时候孙权惊慌失措,就仓皇退走,成就了张辽“小儿止啼”的威名。总的来说,在这场战争的经过中,说张辽以八百人击溃孙权十万人是没有错误的。

但是双方在战争中投入的兵力当然不仅仅是八百和十万人。如果我们有着基本的历史逻辑,就知道就算张辽是以八百人击溃了孙权大军,也不可能他手头上只有八百人,他当时是淮南合肥一线的总指挥和防卫军官,于禁等人都是他的同僚,曹操当然不可能只派给他八百人。据《三国志魏书》分析,张辽在合肥收拢军队之后,能够调动的大概在八千到一万人左右。而孙权在分部调度之后,主战场的兵力也没有那么庞大。

综上所述,说逍遥津之战,张辽以八百人击溃孙权的十万人,从战争经过来看,没有问题。

逍遥津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双方采取了哪些行动?后世如何评价逍遥津之战?

战役前期,张辽率领800名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吴将陈武战死,孙权逃奔山顶。战至中午,吴军皆披靡溃败、闻风丧胆。战役后期,张辽率领追兵,以分兵毁桥的战术,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孙权 。逍遥津之战,可以算得上三国时期的经典战役了,这也是一场由东吴以十万人马进行,而让曹魏的七千人迫不得已迎战的战役。

张辽成名战“逍遥津战役”具体是怎么样的?

逍遥律位于合肥城东侧,现辟为风光秀丽的公园。公元215年,魏大将张辽与孙吴军队在此大战,孙权险些被活捉。《三国演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记述的就是这次战役。

三国时期,孙权在江北濡须口(今裕溪口附近)建立了军事据点,作为东吴的北门锁钥;曹操渡重兵据守合肥、皖城(在今潜山县级),作为向南攻吴的基地。因此,魏、吴双方在这几个地方频繁进行大战。如公元213年,曹操曾率兵四十万在濡须口攻打东吴,无功而返。公元214年,孙权派大将吕蒙、甘宁攻打皖城,魏将朱光及守城军民数万人被俘。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情报指出合肥有7000守军,曹军主力又在关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东吴应该是占据优势的。

而合肥守军又如何面对这种局势呢?原来曹操在伐张鲁前,就已交给护军薛悌一封书信,封角处写著∶贼至乃发。现在东吴军果真北上,诸将就拆开曹操留下的指示。曹操书信中说,当孙权到时,张辽和李典两将军出战,乐进守城,不得与敌军交战。诸将看到曹操的指示都颇为犹疑,敌多我寡,势如危卵,还要出兵击贼,不是自找死路?况且张辽、乐进、李典三人素不和穆,遇到这样的情况谁也不服谁的指示。三人中乐进较为持重,而张辽勇猛进取,於是张辽说道:“曹公远征在外,等他的援军到,我们早就被攻破了。所以曹公指示我们趁敌初至,兵马未齐之际先行攻击,挫其锐势,而军心稳定后才能守得住城。成与败,全看这一仗了,各位还犹疑什_呢?”李典听到这话,感慨的说:“此为国家大事,就看你的计谋定得如何而已,我岂能因私下的恩怨而忽略公事呢?”於是当夜张辽就在七千人中募选死士,选出了八百人。杀牛宴飨将士,预备明日的大战。

编辑本段两军遭遇第二天凌晨,张辽披甲持戟,带著这八百人杀进孙权初到尚未整阵的部队,张辽带队冲进了东吴军镇营_,亲自杀了数十人,斩了两将,并且高喊著:“张辽在此!”敢死队直冲进孙权主阵,孙权大惊,不知该如何,左右亲卫赶紧拥著孙权退到小土丘上,以长戟指向四周防卫蜂拥而上的曹军。张辽在土丘下吼著,要孙权有种下来决一死战。孙权不敢有所举动,后来等局势稍稳一看,张辽军也不过数百人而已,就下令其它在外的军队从后面把张辽这些敢死队围起来,围了数圈不让他们有机会逃跑。

张辽看局势不对,连忙率左右将士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张辽与左右数十人杀出重围后,回头一看,其馀陷在重围的战士们高喊著:“张将军难道要丢下我们不管了吗?”於是张辽又再领着这数十人,杀进包围几层的东吴军,把其它人带了出来。东吴军人人都被张辽军震撼到,没有人敢抵挡他们。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战志都萎靡下去,张辽遂领军回城,整备守城事宜。而魏军初战告捷,军心大振,将领们对张辽也心悦诚服。

孙权大军到齐后(除贺齐领著三千解烦军留在逍遥津南岸未到),就展开了攻城作战。谁知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高又坚固,木柱石头等防御器材一样不少。诸将连续强攻了十几日都打不下来,吕蒙、甘宁等人一时也都想不出什_破城之计,此时东吴军中疾疫流行,再打下去也没什_意义,孙权只好下令班师回朝。

东吴各兵团接获命令就依次各自退去了。张辽在城上看著吴军退去,却发现孙权主阵押於后面,其馀部队都已先行出发了。东吴军部队散退,孙权身边正是兵力最少的时候,机会岂可错过。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原来孙权要诸军先退,然后本阵自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馀人。张辽立刻与李典、乐进率合肥城守军出城袭击。

孙权看到合肥城步骑齐出,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全军右部督凌统带著亲卫族众三百人与曹军展开激烈血战。甘宁拉弓拼命射箭,看到东吴军战士人人战志消靡,於是大声责问鼓吹手为何不吹号擂鼓。鼓吹手听命,便擂鼓吹号,东吴军听到,士气为之一振。

在混战中,督禁卫军的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潘璋这时正好在他们后面,便驰马上前,斩杀了宋谦徐盛的后退士兵两人。原本往后退的败军看到这种情形,尽皆回到自己岗位戮力死战。

凌统亲卫护著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发现桥已被敌人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太监(?)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也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南岸有贺齐的三千兵马在那边接应。贺齐将孙权安置好了,就领著解烦军杀进战局,拾到了徐盛因负伤而丢掉的长矛。

凌统护送孙权突围到津桥,看著孙权安全的到了南岸,又回身继续再战。身旁的左右亲兵一一战死,凌统也多处负伤。后来想说孙权应该没安全顾虑了,才准备离开战场。但是桥已被敌军破坏,各条通路也被敌军封锁,凌统只好披著战甲潜行,回到东吴军所在。孙权这时已上船,看到凌统回来,十分惊喜,赶紧找人帮凌统更衣换药。凌统因他的亲族众们没有人活著回来,很是伤感,孙权用衣袖帮他擦泪,安慰他说:“公绩(凌统字),亡者已矣,只要你还活著,还怕会没有人吗?”回去之后,孙权果然给凌统以前两倍的部队。

张辽不知孙权已退走,问投降的东吴士兵,刚有个紫色胡须、上身长腿短、善於骑射的人是谁,东吴降卒说那就是孙权。张辽与乐进在战场上遇到,谈到这事,说早知道就急追他,搅不好就抓到,魏军听了皆大为叹恨。

等东吴军都撤出了,孙权在船上与诸将饮宴,贺齐在席间涕泣而道:“至尊(当时东吴将士如此称孙权)身为人主,应当持重,今天这样的事,差点全盘皆没,部下们都震惊万分,希望您能以此为终身之诫!”孙权起身谢贺齐,说必定会谨记在心。

张辽、乐进、李典这次以七千人大败孙吴十万军,曹操大为叹赏,封张辽为征东将军。李典增加采邑三百户。乐进并前功增邑五百,共一千两百户,分出五百户封一个儿子为侯爵,乐进升至右将军。

而东吴方面,凌统、潘璋拜为偏将军,蒋钦迁荡寇将军。陈武临战阵亡,孙权亲自主持葬礼,并要陈武两个爱妾殉葬。

逍遥津之战张辽一战成名,为何孙权有十万兵马却惨败于七千守兵?

逍遥津之战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双方对阵的兵力是不一样的,但是孙权此战带到逍遥津的总兵力确实是十万人,但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八百破十万,或七千破十万。第一个阶段:张辽突袭战逍遥津之战发生在公元215年,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远征汉中张鲁,曹军主力跟随曹操西征,当时曹魏占据的合肥城仅有七千兵力,守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三位将领。

孙权就是在这个时候趁机攻打合肥城的,不得不说孙权的时机选的很好,曹军主力无法东顾,合肥城只有七千守军,孙权亲自率领了十万大军前往攻打,十万打七千,14比1的悬殊对比,无论如何孙权也不会吃亏。孙权率军前来的消息传到合肥城时,张辽、李典、乐进三将,打开了曹操留下的手谕,曹操的命令是:张辽和李典出击,乐进守城。经过一番商量,决定由张辽率领800勇士,趁孙权大军尚未集结完毕时,发动突袭,打击孙权军队的士气。

张辽是并州人,原是吕布手下的骑都尉,善于骑射,作战勇猛,成为曹操手下除虎豹骑之外的最善于骑射的骑将,张辽曾随曹操远征乌桓,在白狼山之战中阵斩乌桓单于塌顿,乌桓可是马背上的民族,全是骑兵,只有骑兵对骑后,才能打败乌桓,曹操除了精锐虎豹骑之外,还有一支以杂胡组成的骑兵。而张辽此次出战合肥所率领的800勇士就是精锐骑兵,虽不是虎豹骑,但也属于精锐骑兵部队,在天刚刚亮时,张辽率领800骑兵冲击孙权的中军大帐,孙权毫无防备,一是觉得自已率领十万人马,曹军只有七千,不可能主动出战,二是曹军主力远在汉中,不可能会支援合肥。

可是孙权想错了,张辽偏偏就敢冲击孙权的中军大帐,至于孙权中军到底有多少人?史书上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估计一下,但肯定没有十万人,十万人是孙权此次出征的军队总数,不可能全是中军,另外东吴的兵制是将领部曲制,东吴的兵大多是私兵,从属于某位将领,需要出征时,由孙权召集。按中军至少是整个军队的三分之一来算,孙权中军至少有三万人,如果按天子依仗,中军是整个军队的六分之一来算的话,孙权中军有1.7万人左右,不管是三万人,还是1.7人,孙权中军在数量上是远远超过张辽的800人。

由于张辽是突袭,孙权毫无防备,因此被杀得大败,再加骑兵冲击步军,简单是屠杀,曹魏善骑兵,东吴长水军,张辽的骑兵冲击孙权的步兵,简单是一边倒的屠杀,虽然步兵人数多,但是由于准备不足,无法挡住张辽的800骑兵。张辽在此战中斩杀了东吴两员大将,其中之一是孙权的近卫军统领陈武,负责统率东吴精锐的庐江上甲,换句话孙权的近卫军统领都因为这次突袭而被杀,可见张辽冲击孙权的战况是相当激烈的,张辽还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兵,几番冲杀下来,孙权毫无办法,吴军士气大为受损。

东吴以水军见长,缺乏对付骑兵的战术和办法,再加上准备不足,而张辽确实勇猛,身先士卒,一时让张辽得逞了,此战张辽的目的就是打击东吴军队的士气,张辽从早上一直战到中午,东吴附近的军队肯定会前来支持,战到最后,孙权周边的军队至少有一半汇集到战场附近,但还是没有拦住张辽,可见张辽之勇猛,东吴之低落。第一阶段张辽突袭战的兵力大概是张辽率领800万,攻打2到3万孙权的中军,之后东吴军队越来越多,至少有5万人,张辽才逐渐退回合肥城中。

第二阶段:孙权攻城战张辽突袭之后,退到合肥城中,整个合肥城中曹军人数只有七千人,孙权在经过一番突袭后,率领十万陆续到达的东吴军队开始围攻合肥城,第二阶段就是攻城战,孙权确实投入了十万大军在攻城。攻城战打了十几天,一直攻不下来,攻城也不是东吴的特长,至少孙权更差,攻城需要攻城武器,而且还要数倍于敌军,蒙古攻打宋朝的襄阳城打了6年,蒙古人历害吗?当然历害,可是攻城呢?仍然难度很大,同样的道理,孙权攻城也是难度很大,一是城墙坚固,二是东吴军中开始流行瘟疫。

孙权在攻不下城,军中又流行瘟疫的情况下,决定退兵,很可能也与第一次被张辽突袭产生了心理影响有关,总之,孙权开始退兵了。第二阶段曹军总兵力是七千人,孙权的攻城共计十万人,十万对七千,14比1.第三阶段:张辽追击战

孙权退兵就退兵,但是孙权做了一件做死的事,孙权自已率军断后,孙权是主帅,完全可以先行撤退而去,可孙权偏偏要断后。张辽率领了合肥城半数以上的曹军追击正在撤退中的吴军,曹军约有4000人左右,孙权方撤退时,要从北岸渡过合肥河到南岸,当时孙权的十万大军大多已经撤退了,只剩下孙权率领的车下虎士一千多人,再加吕蒙、凌统、蒋钦、甘宁四将及其所率私兵,凌统的私兵只有300人,蒋钦、甘宁应该也只有数百人,吕蒙估计多点,算一千人,整个东吴没有过河的军队加起来可能有3000人,结果张辽率领4000曹军步骑混合杀了过来。

这个时候可是曹军人数多于孙权,况且曹军还是乘胜追击,士气也占上风,东吴军队是撤退被围攻,无心恋战,此战东吴军队损失惨重,3000士卒几近全军覆没,吕蒙、凌统、蒋钦、甘宁四将拼死护卫孙权,勉强逃走,凌统身受重伤,孙权差一点就被张辽所俘虏。第三阶段的战争,张辽率领4000曹军追击孙权准备后撤的3000士卒,已经是曹军以优势兵力大败孙权,差一点就要了孙权的小命。

这三个阶段的战役,让孙权落下了心理阴影,从此以后,谈张辽而色变,在整个合肥之战中,张辽的表现是相当抢眼,因此一战,张辽名震天下,张八百大破孙十万的故事一直就流传了下来,张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击败孙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