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ǎn mǎ,是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下面是我整理的洗马是干什么的?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洗马是干什么的?
洗马”,是古代官名。“洗”并非知读xǐ,而是通“先”,亦称“先马”。洗马并非洗刷马匹之意,也不是指马夫,而是在马前驰驱之意。秦汉时期,洗马为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出则作为前导。晋道代时其职责改为掌管图籍,南朝时洗马隶属于典经局,隋唐时则设司经局洗马一职,唐代名臣魏征,早年曾为唐太子李建回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沿袭至清代。清代司经局所设之洗马用满汉各一人,从五品。在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做过洗马之职,如魏徵曾做过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清末重臣张答之洞四十三岁时,还只是一个洗马的官。清末废。
第二篇 什么是斜封官?
“斜封官”,也被称作“墨敕斜封官”,是唐朝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员,由于任命状是斜封着从侧门交付于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此得名。“斜封官”也是当时人们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称呼。
在唐朝,官吏的任命制度有严格的既定的程序,即先由吏部注官,再经过门下省过官,最后经过中书省对皇帝颁下的任命状进行“宣署申覆”。皇帝和宰相掌管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授职和迁转以及六品以下的一些清要官职的任命权,吏部主要主持六品以下的中低级官员的授职升迁。此外,兵部也掌握一部分由门荫入仕者的授职之权。但是唐中宗、睿宗时期,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擅宠用事,贪污受贿,公开卖官鬻爵,违反正常任官制度,而是由皇帝或以皇帝名义直接任命。被任命的斜封官名称有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等,有时可达数千人。墨敕斜封官的授官方式导致朝政混乱,遭到部分官员的强烈反对。但直到唐玄宗登基之后,才在姚崇等的协助下,罢免了中宗以来的斜封官,并规定此后不得以此法任官,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冗官滥吏充斥的局面。
第三篇 被张飞暴打的“督邮”是负责什么工作的?
《三国演义》中有张飞暴打督邮的情节,那么督邮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官呢?督邮这个官职开始设置于西汉中期,是各郡的重要属吏。见于记载的有“督邮曹掾”、“督邮掾”、“都邮”等,通称“督邮”。督邮的职责除督送邮书外,又代表太守巡行属县,督察长吏和邮驿,宣达教令,兼司捕亡等。一郡分为数部的,每部各有督邮一人。
第四篇 “县令”、“县长”、“知县”这些名称是怎么来的?
先说县令,秦国的商鞅变法,合并那些小乡为县,县令就是县的长官。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而到了秦至南北朝时,县的行政长官有了大小区分,大县称令,小县称长。秦、汉法令规定,人口超过万户以上的县为大县,不足万户的县为小县。到了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代则经常派遣朝廷官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亦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果当地驻有戍兵,知县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到了明、清两代,知县就成为一县的正式长官了。
在马前作前驱;官名。
洗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ǎnmǎ,是古代官名,即太子冼马。秦始置。
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冼马(这里的"洗"念xiǎn音),官名。
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前马"。为太子属官,掌侍从,太子出行时为前导,故名,秩比六百石。东汉时冼马为16人,职如谒者。魏沿其制。晋时改掌图籍,置8人。
南朝宋8人,齐1人。
梁置典经局,设洗马,掌公文信札等,职务与汉冼马不同,员额八人,以世族充任。陈因梁制。
北齐称典经坊洗马。
隋改名为司经局冼马。
唐代沿称,置二人,从五品下,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仅唐高宗时一度改称司经大夫,不久复旧,其职仍为专掌书籍。其后历代沿制。
清代虽不设太子官属,仍保存冼马官名,属于詹事府,为从五品官,实仅为翰林官迁转阶梯。清末废。
原文:(其丞)卒然问曰:“公职洗马,日洗几马?”公(杨守陈)漫应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无定数也。”
出处:明•焦竑《玉堂丛语》
背后的故事:
“洗马”作为古代职官时,应读作“xiǎn mǎ”,因为洗字通常情况下读作“xǐ”,因此关于洗马这一官职的笑话就特别多。
在讲笑话前,先来说说洗马是做什么的。“洗马”一职,始置于秦代。汉代时也写作“先马”,顾名思义就是“走在马前面的人”。其实他是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出行时作为前导。有时候也称作“太子洗马”。历朝历代该职官一直存在,直到清末方才被废止。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洗马”这个官职,应该和我一样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上一篇叫《陈情表》的文章里。记得了吗?那文章可是非常有名的,要求背诵哦!里面有这么一句:“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弄明白洗马这个官是干嘛的,就来讲故事吧。
话说明代的杨守陈在任洗马期间,请假回老家探亲。一天傍晚在驿站住宿。估计驿丞是新来的,对于官场上的很多都还不懂。杨守陈到了驿站,送上名帖。帖子上的职位是“洗马”。驿丞根本不知道洗马是什么官,他就望文生义,以为是宫廷里打杂专门伺候马儿的。所以他根本不太在乎杨守陈。恰巧杨守陈又一是一个非常随和、低调的人。当杨守陈坐在驿站休息的时候,驿丞毫不客气地坐到他旁边,显得非常好奇地问道:“你在宫里当洗马,一天洗几匹马?”杨守陈先是一愣,然后也很随便地回答说:“勤快时就多洗几匹,懒惰的时候就少洗几匹,总之没有定数,全看心情。”
杨守陈的话把驿丞唬得一愣一愣的,驿丞肯定会说:“妈的,居然还有这么轻松的工作。”
正在这时候,另一位官员也到这个驿站里住宿。这个官员名帖上写的官职是御史。驿丞一看,慌了。不单是因为他知道御史这个官,还因为驿站经住满了,没有空房间。这下该如何是好?他看了看旁边的杨守陈,便来了主意,他跟杨说:“御史大人就快到了。你的房间必须让出来给他休息,你就到柴房里将就一晚上吧。”
如果换作别的人,早就火冒三丈了。但是杨守陈胸怀坦荡,从不耍权势。但他也不可能把房间让给一个御史(从品级上说,明代的御史是七品,洗马是五品;从工作性质上说,洗马的服务对象是太子,可以说是太子身边的人,而御史是行使监察权的官员)。所以他仍旧慢吞吞地说:“等他来了再让也不迟啊!”
过了一会儿,御史就进驿站了。见了面,那御史居然曾是杨守陈的门客,真是无巧不成书啊!御史见了杨守陈立马上前请安。这下把驿丞吓傻了。他腿一软,整个人战战兢兢地匍匐在台阶下,头都不敢抬起。还好杨守陈根本不跟他计较,微笑着摆摆手也就过去了。
事情过后,驿丞应该会由衷地感叹:“遇到这样的领导,幸运啊!”
这是因为不识洗马这一官职闹出的颇有些危险的笑话。而下面这个故事则纯属是两个大员之间的玩笑话。
明代的刘定之也曾当过洗马。有一次上朝,他和时任兵部侍郎的王伟聊了起来。王伟开玩笑说:“皇宫里的马多,洗马要一匹一匹地洗。”刘定之答道:“何止皇宫的马,各位司马如果脏了,我也要洗洗。”(兵部侍郎的别称是少司马)
刘王二人用彼此的官职开玩笑,也挺有趣的。就像现在,有人在副职任上久了,私下聊天就会说是“患了妇科病”。在处级干久了男的被称为“老处男”,女的被称为“老处女”。
“洗马”这个官职,最早出现在秦朝,其实真正的名称叫“先马”或者“冼马”,我们叫的“洗马”是属于误传。太子洗马一职就是太子的侍从,是太子出行前的前导,这个名称误传成洗马以后,历朝历代也就默认下了这个错误的名字,就直接叫洗马,而不用先马了。
不同时期的洗马
洗马的职务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汉朝时期的洗马官,编制为十六人,南朝时期的梁国,朝中设有典经局,洗马属于其管辖。隋朝有司经局洗马,唐朝时期的洗马又是专门的官职了,设有两名官位,品阶属从五品下,史称太子洗马。
出自太子洗马的名臣
魏徵是唐朝时期的名相,玄武门事变之前就担任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期间就多次谏言劝说李建成要提防李世民,最好是提前有个应对的策略,但是李建成不是魏徵的伯乐,并没有在意他,后来就有了玄武门事变。但是李世民识才用才,即位了就一直重用魏徵,还留下来有关君臣之间的诸多佳话。
张之洞是清朝的总督兼巡抚,清朝的洗马官阶为从五品,名臣张之洞在四十三岁的时候还担任的是司经局的洗马一职,后来才逐渐提升。
太子洗马是个什么官
太子洗马官阶不高,但是不妨碍他的地位,依然是个很受尊重的职位,因为他辅佐跟随的人就是个权力滔天的人,是太子储君殿下。虽说我们理解的就是个前面开路的人,类似于皇帝出行前头摆驾的太监一样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放到太子洗马这里就是另外的意义了。
古人注重礼仪,在非常重要的场合下,会有沐浴更衣的讲究,或者洗手洁面的要求,做这些工作的人也分地位高低,其中具有最先清洁和洗涤资质的人,就代表着其身份地位的与众不同,和象征着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随着太子洗马的职位的不同,逐渐就成了类似天子的私人秘书长,与太子商讨问题,一起陪吃饭喝酒。
首先要说的是,“太子洗马”绝对不是专门为太子洗马的人。其次,“洗马”的“洗”应该读作“xiǎn”。“洗马”是个古老的官职,它源于先秦天子出行时,诸侯为天子“先马”的仪式。发展到后世的“太子洗马”在各个朝代的职责略有不同,但大体上可以将它理解为太子的掌教秘书。
1、一天洗几匹马?
其实单看“太子洗马”这一名称,不光是我们现代人会误解,就连不少古人也是一头雾水。
明朝张岱的《快园道古》里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太子洗马杨守陈请假返乡。路过驿站时,驿官听说是太子洗马以为他是太子的马夫,便问他:“你担任太子洗马,一天洗几匹马?”杨守陈开玩笑道:“我勤快时便多洗几匹,懒的时候就少洗几匹,没有确切的数量。”这时候有人报告御史要到了,驿官赶紧让杨守陈给御史让出地方。没想到御史一见到杨守陈就行起跪拜大礼,驿官这才知道原来御史曾是杨守陈的门生,而杨守陈也不是为太子洗马的马夫。
2、有前途的“马夫”
“太子洗马”的名字虽不怎么好看,但官职地位却很尊崇。洗马作为官称,最早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子先马”注引如淳曰:“前驱也”。《后汉书》“太子洗马”本注曰:“太子出,则当直者在前导威仪。”太子洗马即为太子之马前驱。
这个马前驱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担任的,根据先秦典籍的记载,能为“天子先马”、“伯王先马”的人,都是地位仅次于天子、伯王的诸侯、大国之王。汉代选卿大夫世家或是吏二千石子弟为太子洗马,一定程度上也是接续了先秦的传统。而魏晋时,也明确规定洗马的选任“皆取甲族有才望在者”,所以能被选为太子洗马的,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
严格来说,最初太子洗马的官品秩级并不算高,秦汉时,太子洗马的秩级为六百石,与郡丞、县令等官职相当。但朝廷把人家高门子弟选过来,自然不会分配什么苦差事给人家,不然怎么有那么多人挤破头都要来当这“马夫”。太子洗马官秩虽不高,却是十分有前途的官职。历史上以太子洗马身份出身的高官有很多,例如西汉的汲黯。
《汉书·汲黯传》:“至黯十世,世为卿大夫,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严见惮。”从中可以看出汲黯显赫的家世。汲黯陪伴刘彻度过了太子的时期,在刘彻登基后,汲黯也由太子洗马转为谒者。担任谒者便是汉朝时通往显贵的必经之路,随时准备被委以重任。因为深得武帝信任,汲黯多次被授以要职,终成一代名臣。
3、职责的转变
太子洗马最初作为太子的马前驱,是太子出行时马前所列仪仗的先导,既充当了太子仪仗的门面,又担任为其开路的职责。汉朝时的太子洗马就是作为太子属官出现的,具有辅佐太子政事的职责。魏晋时期太子洗马又新增“准秘书郎”的职务,主要是“典文书”,兼“掌皇太子图籍经书”和“释奠讲经”。所以两晋时太子洗马的选任标准中更重要的是“文书才义”。隋唐时期,洗马隶属于司经局,成了掌管书籍的官。此后历朝历代都有沿袭,直至清末废止。
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梁书》、《旧唐书》、《快园道古》、《两晋南朝太子洗马之“清选”与东宫秘书机构之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