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杜甫,杜甫的诗冬至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03-17 2:34:49 攻略信息 小恐龙

冬至杜甫的诗

冬至杜甫的诗

冬至杜甫的诗,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关于冬至的诗词也是很多的,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关于冬至的诗词也是非常有韵味的,看看冬至杜甫的诗都有哪些?来学习一下。

冬至杜甫的诗1

《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至后》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仲冬(包括大雪和冬至): 《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有可能是仲冬)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寒峡》

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石龛》

三冬(孟冬,仲冬,季冬)和玄冬等:

《遣兴五首其一》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冬至杜甫的`诗2

冬至

杜甫 〔唐代〕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译文

每年冬至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穷困和愁苦胶滞纠缠,让人神情恍惚。

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在衰老,而这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

雪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丹壑,不禁想到宫中早朝刚散,正离开紫宸殿宫门的官员身上佩玉鸣响。

此时我的心仿佛已经折碎,不剩一寸,前路迷茫,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朝廷?

注释

至日:即冬至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长为客:长久地成为远离亲人的羁旅之人。

忽忽:飘忽不定的样子。

泥杀人:胶滞纠缠的样子。

形容:指神态躯体。

杖藜(lí):拐杖。

丹壑(hè):道家所在之地。

鸣玉:古时官员所骑马上要镶佩玉器作为装饰,马行走时发出碰撞之声。

紫宸(chén):唐大明宫中的紫宸殿。

心折:心碎。

三秦:原指长安附近古秦国之地,此代指朝廷。

冬至杜甫的诗3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

(唐)白居易

独酌无多兴,闲吟有所思。

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

杨柳初黄日,髭须半白时。

蹉跎春气味,彼此老心知。

冬至宿杨梅馆

(唐)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冬至日遇京使

(唐)杜 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辈下惟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杜甫的诗冬至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著名诗人诗圣杜甫一生写出过无数的现实主义诗词,除了耳熟能详的诗作,还有一篇反应节气冬至的诗,名为冬至,以节气为背景,为杜甫弃官之后的第九个冬至,感慨自己的境遇和漂泊的心境。这篇诗为七言律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

1.原文:

题目:冬至

作者:【唐】杜甫

正文: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杜甫

2. 注释:

(1)至日:诗中指冬至。

(2)长为客:长时间成为远离亲人的漂泊人

(3)泥杀人:纠缠着人。

(4)形容:身形模样神态。

(5)杖藜:意味拐杖,这里指拄着拐杖走。

(6)丹壑:指山中美景,也指道家之地。

(7)鸣玉:指古代官员腰间佩戴的玉饰,行走或者骑马的时候撞击发出声音。

(8)紫宸:指的是唐代大明宫中的紫宸殿,是天子住的地方。

(9)心折:心碎,伤感之至。

(10)三秦:这里代指唐代朝廷。

 3. 译文:

每年的冬至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在异乡漂泊,神情恍惚,生活穷困潦倒,愁苦不堪,简直要被折磨死了。

江上看自己的身形样貌,只有我自己独自老了。看着这些异乡的风土人情,也仿佛和家乡的一样让人感到亲近了。

在下雪后,我拄着拐杖,面对山中的景致,想起带着佩玉的官员们在宫殿里早朝刚散,也该离开了紫宸殿。

此时,我的心仿佛已经破碎不堪,看着前方的路迷茫,不知道站在哪里才能看见朝廷。

4.赏析:

(1)全诗对仗工整,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评论为:八句皆对,比如首句的年年,对应下句中的忽忽等。

(2)层层递进,首联直接告知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之苦,直接将全诗的主旋律氛围勾画出来,那就是愁苦、阴冷、压抑,然后又进一步描述了自己独老是因为穷愁导致的,正因为穷愁就更引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让自己的穷困落魄更加形象化了,再之后又表达了自己目前独自一人凄凄惨惨地拿着一根拐杖冷清看着荒野,与朝廷上朝之时的热闹回忆想对比,加重了凄凉的氛围,最后承接想到长安,想到朝廷,心理更加难受,想重返故里却寻不到回家的路,将这种凄凉、孤独的心情发挥到了极致。

冬至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佳作,反应出了作者在诗方面登峰造极的造诣,着实是好作品。

冬至的古诗杜甫

冬至

杜甫 〔唐代〕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译文

每年冬至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穷困和愁苦胶滞纠缠,让人神情恍惚。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在衰老,而这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雪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丹壑,不禁想到宫中早朝刚散,正离开紫宸殿宫门的官员身上佩玉鸣响。此时我的心仿佛已经折碎,不剩一寸,前路迷茫,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朝廷?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度过了弃官飘零以来的第九个冬至日。长年为客流落异乡的杜甫每逢岁时节令都会生发无穷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冬至》抒怀。

杜甫冬至译文及赏析

《冬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八句皆对,律对严整,感情深挚,具有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冬至》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译文

年年到冬至这天,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神情恍恍惚惚,穷困和愁苦啊,简直都要磨缠死人。

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是独独衰老,而这万里天涯,一些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

在大雪之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这满是丹枫红岩的荒山野壑,竟不禁想到宫殿里边早朝刚散,那些文官武将们的身上响着佩玉,该也离开了紫宸殿的宫门。

这时候,我仿佛心地已经折碎,不剩一寸,望着前路就心乱眼迷。请问,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够看得见那故国三秦?

《冬至》赏析

这首诗把杜甫晚年那种漂泊生活的苦与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而且在表达上,诗人注重诗的每一句都遥相呼应,所以读完这首诗时,读者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股冷气与愁绪。因为诗人年年“长为客”,故而“路迷”难归;因为他有无法摆脱的“穷愁”,所以他才会“形容独老”、肠断“心折”;正因为他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因此他才有“心折”“路迷”之慨,这首诗就是这样情浓意切,读来有浑然体之感。

冬至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杜甫的冬至古诗

冬至古诗杜甫是《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交代时间,一个“催”字奠定了全诗愁闷的基调;颔联写人的活动,颈联写自然景物的变化,让人感到天气渐暖、春天将近的一丝喜悦,尾联转而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处异乡而不免悲从中来,于是邀儿子一起借酒消愁。全诗选材典型,“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文学赏析

《小至》开篇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二句是总起,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诗题紧扣,同时给人以紧迫感:时间飞逝,转眼又是冬去春来。中间四句是分承,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和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虽然春天容易引发乡愁,但诗人的乡愁却是乐观向上的,故诗最后的“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二句以抒情作结,奉劝世人干尽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全诗立意高远,选材典型,遣字铸辞,精工切贴,紧紧围绕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情由景生,渐次由开端时光逼人的感触演进为新春将临的欣慰,过渡得十分自然,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