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法有金液炼形,玉液炼己之说,其旨安在?”
曰:“夫道者,性命兼修,形神惧妙者也。金液炼形者,了命之谓也。玉液炼己者,了性之谓也。何谓玉液?玉者,温润贞纯之喻。金者,坚刚不坏之称。夫炼性者,损之又损,克去己私,务使温润贞纯,与玉比德,则己之内炼熟矣。内炼既熟.然后可以临炉采药,而行一时半刻之功。及夫时至机动,则取坎填离,采铅伏汞。而坎中一画之阳,乃先天乾金也,谓之金液。
以之炼形,则体化纯阳,而形骸为之永固,一如金之坚刚而不坏矣。故曰金炼玉炼。性命兼修,而形神俱妙者也。玉炼,则无为之道也;金炼,则有为之术也。自无为而有为,有为之后,而复返于无为,则性命之理得,而圣修之能事毕矣。”
古代方士炼的一种丹液。谓服之可以成仙。喻美酒
《汉武内传》:“其次药有九丹金液,紫华红英,太清九转五雪之浆。”晋葛洪《抱朴子·金丹》:“金液太乙所服而仙者也,不减九丹矣。”唐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金液相关词语:液液、琼浆金液、金浆玉液、玉液金浆、玉液金波、金波玉液、液体黄金、金津玉液、汗液、蜂液、蜡液、筋液、灵液、漏液。
金液是古代方士炼的一种丹液。金液,是汉语词汇,拼音jīn yè,解释为古代方士炼的一种丹液,谓服之可以成仙。金液还有另一种意思是美酒。
而玉液金液的意思就不样了,玉液金液是周天过程中产生的唾液。唾液极为古代练功人士所重视,并给予多种称谓,如金浆、玉醴、甘露、自家水、醴泉等。漱咽之,并名“胎食”,玉液是在小周天过程中产生的唾液。在古时候人们认为,人的舌下为玄膺,该处有两窍,左名金津,右名玉液。当精气经过玉池(口)的时候,这两窍所分泌的唾液为玉液。《黄庭内景经》中说它,能“开通八脉血液始,颜色生光金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金液是指在大周天过程中产生的唾液。内丹术中认为,这是肾水中的精气上升之故。
因按五行学说,金生水,金为水母,蕴藏在肾中(即丹田中),在大周天中可以随精气的运转而上升至口,化为甘甜的唾液,其对身体的效用,更超过玉液。当玉液或金液增多,而“津液满口,如井水然,微漱数遍,徐徐以意引下重楼(气管),渐过膻中(两乳之间),鸠尾(剑突下),中脘、神阙(脐)至气海(下丹田)止”(《性命圭旨》)。在咽下时,最好要闭目内视,似乎看到它在下降。内丹术中还认为这种唾液,是在周天中产生,而又咽归丹田,与一般唾液有质的不同,所以也称为玉液还丹或金液还丹。
螃蟹。根据李白的诗句“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可以知道金液代表的动物就是蟹螯,蟹螯翻译过来就是螃蟹。
唾液是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被人们俗称为口水,虽然在古代被称为“金津玉液”,现代却向来给人有不洁不雅之感。唾液由三对大唾液腺(下颌腺、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许多小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而成的消化液。唾液无色无味,PH为6.6到7.1。正常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0到1.5升(牛、羊等食草动物,每天唾液分泌量多达体重的1/3)。人的唾液中99%是水。其中含有的碳酸盐、磷酸盐和蛋白质,对牙齿能带来化学的保护作用;其中含有的淀粉酶能够帮助消化;成分能对抗细菌;能清洁口腔;通过检测唾液可验出癌、艾滋病。唾液的养生保健功用,自古就受到重视与肯定,古人初创文字时,即以水从舌边为“活”字,意为舌旁之水(唾液)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力。历代医学家、养生家为强调它的重要性,取名“金津”、“玉液”、“琼浆”、“甘露”、“玉醴”、“华池神水”等美称。 《本草纲目》记载:“人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李时珍指出:“津液乃人之精气所化。”古代医学家认为“津”系“精”所化,精盈则肾水上升,化为津液,津液再予咽下,能润心,使心火免于过盛,水火相济,阴平阳秘谓之“自饮长生酒”。因此,古人常以吞咽津液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