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取暖,梅雨季节拱干衣物。每到冬天三九天,连续霜冻,气温骤降时,山区客家老人常抱着火笼御寒。火笼的外形像缩小了的圆柱形花篮,通体用光滑的竹篾织成的身子,里面是陶土制的大钵,或者是个铁质的钵,用来盛木炭等取暖的东西。配上弯弯的拱桥状的柄,盖上圆铁丝编织的盖子。编外壳是篾匠师傅的细活儿,编好的火笼绝对称得上是一件上好的民间手工艺品。
火笼不仅可给人取暖,还可以当“烘干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衣服没办法晒干是小事,可小孩的尿布没得换洗是不行的,妈妈们会拿出所有的火笼来烤尿布,又烘干又杀菌,是妈妈的好帮手。火笼不断地被使用,怪不得每个火笼的表面都是油光发亮。火笼就这样最大限度地发热,成为农民朋友的至爱。 在闽地,火笼,在旧时是取暖器,现在是婚礼上的必备品。在永泰,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准备一个火笼,里面放两包炭。由儿子送女儿出门,再拿回一包炭。意思是,女儿把自己家的火种带到了男方家里。现在火笼渐渐消失在闽地人民的视野,只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习俗、语言中。闽东俗语“疼你六月火笼”就是很好的证明
手艺好的篾匠师傅还能在外壳上编上一些诸如“年年有余”、“风调雨顺”、“白头偕老”、“恩恩爱爱”之类的吉祥话,以图个吉利,使原本普通的取暖工具增添了不少文化的内涵。“火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有沈约的《咏竹火笼诗》为证,其中写道:“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忽为纤手用,岁暮待罗裙。”火笼,古人又称之为“薰笼”、“穹笼”。
火笼一般在2000-5000W,全开的话就是5000瓦。根据查询相关的公开信息:电火笼一般在2000-5000W,全开的话就是5000瓦,再按一千瓦每小时一度电来计算,一小时就是5度电,正常用一天的话就是120度电了,而且温度越高越费电,因为需要的能量大,能量是由电转化来的。
火笼 [huǒ lóng] [火笼]基本解释
〈方〉烘篮
[火笼]详细解释
烘篮。中置小火盆以取暖的笼状用具。
《西京杂记》卷一:“﹝天子﹞以象牙为火笼,笼上皆散华文。” 南朝 陈 阴铿 《秋闺怨》诗:“火笼恒煖脚,行障镇牀头。”《南史·萧正德传》:“顷之奔 魏 ,初去之始,为诗一绝,内火笼中。”
烘笼。罩于火盆上的笼状烘具。
清 许乃钊 《武备辑要·乡守器具·丸珠法》:“前贤论杵药既成,或日晒,或火笼焙干。”
[火笼]百科解释
闽东、赣东、赣南、粤西、川北冬天的一种取暖工具。外部用竹篾编织的花篮状笼框,内部为泥土烧制的盆状容器。使用时添加炭火,可做烤火,烘干衣服等作用。 更多→ 火笼
[火笼]英文翻译
Cage
[火笼]相关词语 簸箕 平坦 热闹 斟酌 谦虚 篝火 颛顼 茂盛 卓越 旷野 颤栗 倔强 [火笼]相关搜寻 竹火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