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在几亿年间不断进化演变而来的。
在古代期间大约五亿七千万至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首先由柔软无骨的生物演变出具有体内骨架的鱼类,鱼类又演变成了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并接着演变出爬行类。
爬行动物是产卵的,以前人们假设恐龙也这样。不过直到本世纪20年代,一支美国探险队到蒙古寻找恐龙化石时,才获得最初的证据。
科学家不只找到了恐龙的遗骨,还找到了它们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这些恐龙都是一种小型的角龙一原角龙。活着时,它的大小就像一只现代的羊。它的蛋是鹅卵形的,大约宽75厘米,长15厘米,多至30只,以蛋尖向内,在巢中螺旋状排列。
扩展资料
恐龙灭绝的原因:
陨星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阿弗雷兹父子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直径大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
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墨西哥犹卡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300公里之间。在2000年,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这一陨石坑现已被找到,科学家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证据,所以,恐龙灭绝之谜似乎可以尘埃落定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恐龙的来历: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在古代期间大约五亿七千万至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柔软无骨的生物演变出具有体内骨架的鱼类;鱼类又产生了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并接着演变出爬行类。其中一支爬行类演化为初龙类。
最早的恐龙出现大约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前,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能够直立。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即“恐怖的蜥蜴”。“恐龙”一词由日本生物学家创造并引进中国。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不是蜥蜴。为地球首批可以单独直立行走的高级生物体。
扩展资料:
恐龙灭绝的原因如下:
1、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2、火山爆发说
因 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恐龙的起源是由爬行虫类进化成鱼类。
恐龙的发展是为了适应陆地,长出了前肢和长尾。
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说法,大致是行星撞击地球、后代延续不下去和火山爆发等。
1、起源: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在古代期间大约五亿七千万至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柔软无骨的生物演变出具有体内骨架的鱼类;鱼类又产生了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并接着演变出爬行类。其中一支爬行类演化为初龙类。最早的恐龙出现大约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前,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能够直立。
2、发展: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与恐龙有较为可靠的亲缘关系。初龙的代表--植龙。但是后来因为天气越来越干旱,水中的恐龙不由的来到岸上,在岸上因为前肢短后肢长的缘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它们便改为用后肢走了。由于姿态改变了,移动速度也变快了,这对进化恐龙是关键的一步。不过,当时因为身体条件不完善,还不太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里度过的,一旦身体结构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龙就出现了!据说,恐龙的祖先是一种小型的初龙名叫“派克鳄”。体长约60——100厘米,由更早的半水生动物进化的,拖着一条笨重的尾巴,长着一双比前腿稍微长一些的长腿。久而久之,派克鳄进化成了恐龙。
3、灭绝:
1)行星撞击理论: 铱在地球上含量很少, 但在白垩纪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丰富份量, 使人猜想乃行星撞击所留下;
2)哺乳类动物的出现: 到了白垩纪未期, 素食恐龙被肉食恐龙吃尽之后,只好相互残杀, 同时小型哺乳类动物也因为过度饥荒,盗取恐龙的卵,并藉此为生.恐龙的后代受到严重威胁;
3)火山爆发理论: 白垩纪未期火山频密活动带来慢性灾害,大量的火山灰喷发出来, 经常把成群的古生物淹没,大气层逐渐昏暗,植物枯萎,动物亦相互猎杀而同归灭亡.